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推進,光伏行業作為新能源領域的佼佼者,持續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。近日,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王勃華在溫州分享了《2024年光伏行業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》,為我們揭示了光伏行業的最新動態與未來趨勢。本文將全面解讀這份報告,帶您深入了解光伏行業的最新進展。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光伏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,強調要堅持和落實“兩個毫不動搖”,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,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。同時,推進能源、交通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,健全監管體制機制。這些政策為光伏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近年來,光伏行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。從2013年末到2023年末,主流電池效率從17.9%提升至超過25.0%,累計裝機從28.07GW增長到608.9GW,光伏發電量從250億千瓦時增長到5833億千瓦時。這一過程中,光伏行業不僅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,還推動了產業鏈的完善和產業規模的擴大。
2024年上半年,光伏行業在制造端和應用端均實現了顯著增長。多晶硅、硅片、電池、組件的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32%,其中多晶硅產量約106萬噸,同比增長約60.6%;組件產量約271GW,同比增長約32.2%。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達到102.48GW,同比增長30.7%。
上半年,光伏產品出口總額達到186.7億美元,盡管同比下降約35.4%,但出口量仍呈現增長態勢。硅片、電池、組件的出口量分別同比增長34.5%、32.1%、19.7%。亞洲市場超越歐洲,成為光伏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。
上半年,光伏產業鏈價格出現較大波動。多晶硅、硅片價格下滑超過40%,電池片、組件價格下滑超過15%。這一價格波動導致制造端產值下降,國內光伏制造端(不含逆變器)產值約5386億元,同比下降36.5%。
上半年,光伏組件開標價格持續下降,部分環節價格甚至跌破成本線。主產業鏈企業普遍面臨凈利潤虧損的困境,與一季度相比,二季度多數企業預期虧損加劇。這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。
受市場需求波動、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,光伏行業產能增速放緩。超20個項目宣布終止、中止或延期,行業開工率低,部分企業停產。這不僅影響了行業的產能供給,也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。
傳統光伏企業面臨技術升級、舊產能出清等挑戰,轉型難度較大。而新進入者雖然具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和市場潛力,但尚需時間和經驗的沉淀才能在市場中立足。
全球多個光伏市場出臺貿易壁壘政策,限制我國光伏產品直接出口。這不僅影響了我國光伏企業的海外市場份額,也加劇了企業海外產能的貿易風險。
隨著光伏裝機規模的不斷擴大,國內市場資源愈加吃緊。集中式光伏電站用地政策趨嚴,審批流程復雜;配電網接入容量空間減少,分布式光伏消納瓶頸凸顯。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光伏發電的并網效率和利用率。
盡管面臨諸多挑戰,但全球光伏市場依然保持樂觀預期。美國、印度、巴西等市場的新增裝機均實現高速增長,歐洲主要經濟體的光伏發電滲透率也持續提升。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顯示,未來幾年將保持穩健增長態勢。
國內市場方面,資源愈加吃緊,消納問題成為制約光伏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。電網建設滯后、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緩慢等問題亟待解決。同時,分布式光伏的消納瓶頸也需要通過市場化方式加以解決。
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,極端氣候事件趨多趨重。清潔能源投資顯著增加,光伏投資在2023年超過了所有其他發電技術的總和。能源轉型已成為全球共識,光伏行業將在這一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。
中國光伏行業展現出強大的快速調整韌性,以低成本、安全、可靠的光伏發電助力全球能源革命,推動綠色低碳發展,維護我國能源安全。行業基礎牢固,已實現端到端全產業鏈自主可控。然而,當前面臨盲目投資和產能過剩的挑戰,行業正積極適應變化,探索新業態,以求長遠發展。中國光伏協會呼吁政策引導,促進產能優化,共同推動行業健康前行。
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為促進太陽能行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六項建議:企業合作出海,加強知識產權合作;提高標準體系與檢測認證機構話語權;強化基礎性、原創性、前沿性創新;差異化競爭,打造“一廠一品”;探索委托代理關系,構建利益共享機制。同時,建議加快新技術標準研發,探索綠色資產變現機制,提供差異化金融支持,保障行業長期健康發展。
綜上所述,2024年上半年光伏行業在產量增長的同時面臨諸多挑戰。然而,隨著全球光伏市場的持續發展和能源轉型的加速推進,光伏行業依然充滿機遇。企業需要抓住機遇、迎接挑戰,通過技術創新和策略出海實現高質量發展。